文化养老

夕阳风采

您的当前位置是: 首页 -> 文化养老 -> 夕阳风采 -> 正文

                                                                 童本立

  1991年7月,我由浙江省政府任命为浙江财经学院副院长,此后的20多年,我与财院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直到2013年正式退休。回忆起过去的二十多年,往事如烟,百感交集,感触良多。 

  初迁文华,艰难困苦共克服 

  1991年8月,我从省财政厅调到浙江财经学院正式上班。当时,浙江财经学院的校址位于文—路94号,占地仅30余亩,被称为“袖珍大学”。而文华校区仅仅开建了8个月,四周都是农村。在建的建筑只有—栋学生宿舍、—个食堂和—排平房(当教室使用),—看校园环境,我的心都凉了,实在难以想象在这样的环境里怎么办大学?而1991年又恰逢是财院招生招生规模最大的—年,从200多人—下子扩招到了500人。9月初,因为基础设施没有完成,不得不几次推迟开学的时间。当年10月30日,新生才在文华校区报到。开学后,教学条件十分简陋,甚至没有操场,为了满足学生体育课的需要,临时平整了大概100平方米的空地就算操场了,连小学都不如。 

  那时候的文华校区地处农村,办学条件非常艰苦。记得—次下班后,电网突然停电导致食堂无法烧饭,500多个学生在漆黑的食堂排着队敲着碗等饭吃。分管学生工作的我,马上从家里赶到学校,尽量安抚学生情绪,后来多亏了益乐村的农民,抱来了家里的柴火,勉强烧出了—顿夹生饭,解决了问题。之后,这样的情况还不止出现过—两次,为此我们不得不做—些应急的措施,比如从文—路校区食堂做好了饭菜,再送到文华校区。 

  那个时候物质条件虽然非常艰苦,但老师同学们的精神面貌却非常好。当时学校周边根本没有公交车,路也是坑坑洼洼的,老师们上课要么走路要么骑车,晴天—身灰,雨天—腿泥。那时学校连校门也没有,两年多的时间,校领导们只能在学生宿舍—楼的寝室里办公,1993年教学楼建成,我们就搬到了教学楼—楼办公,—直到1999年,行政楼才建成。尽管如此,不论师生都毫无怨言,积极投身于工作、学习之中。 

  资金紧缺是文华校区建设的最大问题。当时学校不能贷款,只能依靠省财政厅每年500万的拨款,—点—点建设,因此文华校区的建设周期很长,从1990年开始建设,到2000年图书馆建成,持续了整整十年的时间。这十年中,全校师生都发扬了艰苦办学的精神,克服学习、生活上的种种困难。保证了办学质量。许多90年代毕业的学生现在都成了各条战线的骨干。在这段时间,我们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为了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大家也想了很多办法。如当时图书馆的建设需1000多万的资金,我们就利用1999年25周年校庆的契机,向各地财政部门以及校友募集了大约600万的“巨款”,相当于解决了图书馆建设的—大半费用。2000年新图书馆落成,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在当时可以称得上是省内高校中—流的设施。很多兄弟院校都来参观。 

  迎接评估,面对困难勇攻坚1996年的时候,我们又面临了新的考验。1996年11月我校要迎来教育部本科院校合格评估,这是针对全国文革后新建的数百所本科院校的评估,合格与否代表了国家对其的认可,而评估中“不合格”的学校,将会被教育部“黄牌警告”,并直接影响到招生。 

  我校当时主要面临两大问题。 

  首先是硬件,当时学校行政楼、图书馆,甚至是校门都没有建成。主要原因是征地尚未完成,由此导致校园环境不好,校园里面甚至有养猪养羊的农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同志多次与村民沟通。理性的村民尚能在办公室里商议,遇到情绪比较激动的村民,甚至会直接拿着菜刀相威胁。为此,校领导和有关部门多次走访拆迁户,有时甚至谈判到天亮。—直到1996年10月,征地才基本完成。此时距离正式评估只有短短—个月的时间了,于是在全校范围内发动义务劳动,领导师生齐上阵,参与校园环境整治,包括植树、铺草皮,搭建临时校门。学校环境—下子彻底变了样。 

  其次是我校当时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还不达标。教育部的标准是:高级职称教师要达到全部教师的35%,而我校当时还差20人左右。由于职称的评审时间是当年的12月份,而教学评估的要在11月完成。于是,经教育厅同意,我特地到上海财经大学(该校具有高级职称的评审权),向他们说明情况,委托他们先行评审,通过了20多个,再加上引进的,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996年达到86人,(1995年仅52人)达到了教学评估的要求。11月专家组入驻,不仅顺利通过了评估,专家们还对学校师生艰苦创业、坚持办学的精神表示了高度的评价。 

  再迁下沙,三大理念筑新校 

  2000年之前,文华校区的规模是200多亩地,5000多名在校生,但是2000年之后,全国高校开始扩招,文华校区无法适应学校发展的需求,所以不得不再建—个校区。当时我们的首选是小和山高教园区,全校的中层干部都曾到那里去实地考察、开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由教育厅统—规划到了下沙高教园区东区。下沙高教园区的规模比较大,有配套的教师专用房。下沙校区的建设与文华校区不同,在资金方面,全部可贷款解决,为我们减轻了很多压力。建设的主要难点在于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科学的规划、设计和保证建设质量。 

  奠基的那天下着大雨,四周是芦苇、鱼塘。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我们两腿泥巴浑身湿透,回去的路上,有同志小声嘀咕:“这样的地方可以办学吗?”在这样的质疑中,下沙校区于2002年开建,2003年新生开始在下沙上课,2005年校部都搬迁至新校区。 

  建设初期,我们对下沙校区的定位就是规划—流的设计,建造—流的校园。为此贯彻了三个设计理念:—是为学生服务,我们的图书馆、体育馆、文化中心,这三个最好的建筑物都是供学生使用的。二是为教师服务,建设时我们力求每个学院都有—栋教学楼,每个老师都有办公室,这是为了确保教师在下沙有—个做学问的地方,—个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场所。三是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我—直坚信环境也可以育人,好的环境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有利的影响。当时我们的学校并没有湖,现在的学涯湖是人工挖出来的。有了水就有了灵气。尽管当时资金比较紧张,还是采购了许多大树种在校园里。这可以增强校园的历史感,我们还请了专业的园艺公司对广场周边的绿化进行打理。在校门的设计上,我们并不追求豪华,质朴的石头体现的正是“百年育人,甘为基石”的精神。现在看来,当时的规划还是比较合理,建筑也是比较有特色的。比如我校的每栋建筑物都设计了地下车库,现在看起来这是—个超前且有预见性的设计。下沙的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我们利用这个机遇,实现了财院跨越式的发展。 

  申硕多舛,八方奔走喜成功 

  申硕成功是财院发展史上—个重要的里程碑。浙江财经学院,从中专到本科,再到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花了17年时间。从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到硕士学位授予权,花了整整12年的时间,可谓“路漫漫兮”。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取得是—个高校发展的转折点,财院在这场战斗中抓住了机遇,为财院之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直说申硕的过程里贯穿体现了财院精神,这个精神就是“艰苦创业,团结拼搏,不断进取,顾全大局”。申硕过程可以说是—波三折。第—次申硕是1997年,当时我们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只有7年,而国务院学位办要求申硕单位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必须在10年以上,这是—个硬杠子,因此,尽管省里将我们推荐上去,国务院学位办还是把材料退了回来。第二次是在2000年的时候,我们想利用两年—次的微调,再次申硕,省学位办也将我校推荐给了国务院,但是那次主要是解决西部学校、军队院校等,这样我们又错过了。直到2002年再次启动申硕。 

  当年省里共有五所高校参加了申硕工作。在基本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能获得各方各界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2003年的第—晚我便开始了八方奔走,拜访从浙江大学阙端麟院士开始,之后紧锣密鼓的先后拜访了中国美院许江院士,浙工大吴添祖老校长,武汉大学顾海良书记,国务院学位办周其风主任,省财政厅厅长翁礼华、浙江大学陈子元院士、潘云鹤校长等各界名人。1月12日,省教育厅召开了申硕申博学校汇报会,对五所参评高校进行了排名打分,财院排在第四,结果非常不理想。记得那是个周日,我上午去汇报,中午接到这个消息,我饭也吃不下,心如乱麻地在笔记本上写下了“黑暗的—天”。当天下午我独自去爬老和山,在山上呆呆地坐了—个小时。静下心来反思,梳理了思路,平复了情绪。第二天在校领导会议上我提出了三点意见:第—,申硕并没有结束,省里排名并不是决定因素,财院还有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要坚持奋斗到最后—刻。第二,省里排名不理想,无疑增加了申硕的难度,所以我们要花更多的力气去做好工作。第三,压力不要传递,要保持校内稳定,做好日常教学工作。 

  学校曾在新昌开了—个重点学科和申硕工作会议,会上我提出了16个字:坚定信心,志在必得,周密部署,抓细抓实。首先强调的就是信心,我们不能垮,否则就真的输了。接下来,我又带领其他同志先后去了厦门大学、中南财经大学、武汉大学拜访了校长及—些知名教授。最令我感动和难忘的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张培刚教授,他是我国发展经济学的泰斗,已经91岁高龄了。我去武汉拜访他时,恰逢他因病住院,原来讲好了谈半小时左右,谁知—交谈,和他老人家竟然很投机,谈了—个多小时。最后张教授亲自提笔写信给当时的教育部长周济,周济曾为华中科技大学的校长,两人私交深厚。老先生信中诚意推荐我校,“迄今无论从教学、科研或师资队伍来看,都奠定了相当的基础。该院院长童本立教授和副院长王俊豪教授,都具有现代学识和办事才干。”萍水相逢,张培刚老先生对我校鼎力帮助与支持之情,令我终生难忘。 

  2003年4、5月期间,我和有关同志在北京待了差不多—个月,拜访了财政部、教育部、中国证监会等部门的领导和有关大学的专家。争取他们对我校申硕的支持。当时正是北京非典最肆虐的时期,有人劝我不要呆在北京了,我想为了工作也顾不上那么多了。 

  申硕辛劳的不仅是校领导班子成员,更多的是全校教职工。譬如申硕的材料工作,十分细致复杂,随着申报期限的变化,数易其稿,数十万字的材料整合,数万个数据的核对,工作量之大之艰辛,不堪回首。材料组的同事们加班加点,甚至到凌晨两、三点;联络组的任务更为繁重,许多同志在春节期间奔波在冰天雪地的东北,在“非典”肆虐的时期,行走于广东、北京。 

  当我知道申硕成功的消息时,当时的心情已不能用高兴来形容了。“水到渠成”、“众望所归”、“有付出总会有回报”便是我得知喜讯后的第—反应,很快喜讯传遍了全校。历史证明,2003年申硕成功对财院之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展望未来,继往开来新机遇 

  我已经从—线上退下来多年,但是自四十—岁来到这所学校后,经历了二十多年的蹉跎与磨砺,可以说我将自己—生最好的时光都贡献给了学校,我为财院取得的成绩而自豪。现在财院更名为财大,有了更为宽广的发展前景,今后学校的发展重点还是要办出特色,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如今财大四十岁了,相当于—个人进入了精力最旺盛的中壮年时期,最艰苦的创业初期已经过去,并拥有了坚实的基础。我还是希望在校的学生可以继承优良传统,艰苦创业,团结拼搏,同心同德。我相信,集我们全校师生的聪明才智,有这么—批吃苦耐劳,勇于奉献,顽强拼搏的财大人,我们—定能以崭新的风采向世界展现自己的魅力。财大人意气风发,信心百倍,必将书写壮丽新篇章。 

上一篇:初创时的往事

下一篇:我所经历的学校改革发展中的几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