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8月,我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调来浙江财经学院工作,到2003年12月退居二线,在财院一线工作了十三年。这十三年是学校建设发展中十分重要的基础阶段。当时的财院从中专升格不久,规模很小,刚通过4个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全日制在校学生1499人,教职工500人左右,正教授仅4人。校园很小,中专老院址只有36亩,文华校区征地200亩刚开始建设,规划学生3000人。另外,学校领导班子正面临新老交替,两位主要领导均已超龄工作,所以学校的建设发展任务十分繁重。
第一次综合性改革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全国形成新一轮改革高潮。7月,时任校党委书记李春田同志带队去深圳等地学习考察,着手进行学校综合改革的各项准备工作。这是学校第一次综合改革,先在总务处、成教处进行改革试点,并在招生和分配中试行了改革。为了推进学校的改革发展,实现领导班子的平稳过渡,1993年4月,党委决定成立学校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由我担任组长,童本立副院长担任副组长,这实质上是新老班子的一个过渡形式。同年5月省委决定我任党委书记,童本立任院长。
我刚到财院不久,为了尽快熟悉情况,曾作了一些调查研究。比如:动乱之后,学校曾抓住机遇引进了几十个刚毕业的有研究生学历的青年教师。我用晚上的时间去他们家里拜访,了解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情况。当时学校的学术氛围不浓,有些青年教师精力放在校外兼课赚钱,有的晚上玩扑克……如何通过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打破大锅饭,调动起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充分发挥这批具有硕士生学历的青年教师队伍的力量,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制订政策的着力点应该放在长远,将引进和培养相结合,以培养为主,充分调动起在任教师的积极性和上进心。为此,1993年改革领导小组制定了《综合改革方案》、《编制管理暂行办法》、《聘任制实施办法》、《校内津贴试行办法》,并在同年6月7日至8日召开的浙江财经学院一届三次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上获得通过后实施。这次改革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一是打破了大锅饭,二是内部管理体制朝着大学办学规律前进了一大步。
这轮改革最大的亮点是学校在省内高校率先出台了《关于报考和引进博士生的规定》,并与企业合作设立了博士生奖励基金。政策出台之后,效果很好,影响深远。第一批考取博士生的有钟晓敏、余政、牟安平、张文木、戴天柱、陆德明、严北战等人,以后还有沈玉平、陈惠雄、史习民、卢新波、虞群娥、王春发、张雷宝等。这些人中大多数学成回校工作,有的还担任了校、院两级领导。少数的学成后离开学校,在企事业单位担任要职,成为学校知名校友。据人事处统计,这项政策实施到现在,培养的博士生已近150余名。
为了加强党的建设,认真回顾总结学校成立以来建设和发展的经验,确定今后一个时期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奋斗目标、指导思想和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1994年6月党委召开了中国共产党浙江财经学院第一次党员大会。全校255名党员参加了大会,通过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开创我院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报告。大会确定了学校今后十年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并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党委会和纪委会,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保证。
第二次综合性改革
1997年开始,全国高等教育进入大发展时期。面对高等教育新的形势和我省实际情况,为了开好第二次党员大会,通过党政联席会、中层干部会和党员会议,广泛听取党内外同志意见,逐渐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浙江财经学院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是加快发展问题,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决不能丧失机遇,决不能等待观望,决不能贻误我院改革和发展的进程。”“我们要有危机感、紧迫感,不断增强竞争意识、发展意识和使命感。要用改革创新的思路,力争主动,乘势而上,能快则快,推动我院各方面工作上层次、上台阶、上水平”(引自第二次党员大会工作报告)。报告中还明确提出奋斗目标:“第一,远期目标,根据第一次党员大会和学院制定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到2010年,争取办成在省属财经类院校中属一流水平的社会主义的新型财经大学。第二,近期目标,2002年年底以前,就是在下一届党委四年任期内,努力创造条件,争取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努力实现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5000人左右。”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建立万人财经大学的奋斗目标。2001年在“十五”规划中又进一步提出建成由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型的省属重点万人财经大学。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次党员大会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学校开始组织实施第二次综合性改革,主要有:
第一,党委成立了以年轻干部为主组成的改革办公室,成员有朱军、陈寿灿、钟晓敏、卢新波、李训茂。改革办公室成立后,先去浙江工业大学学习取经,后又请该校副校长宣勇来校给中层以上干部介绍经验,统一思想认识。改革办公室的这些成员后来大多成为校级领导。
第二,1997年底,改革率先在后勤服务社会化方面试行,酝酿和出台了《浙江财经学院后勤改革总体方案》,在体制上将后勤服务职能与学院行政管理职能分离,成为“小机关、多实体、逐步社会化”的管理体制。2000年,撤销原总务处,成立产业后勤管理办公室和后勤服务总公司,6月成立服务总公司董事会。2001年11月注册登记成立“浙江文华教育服务有限公司”,实行文华教育服务有限公司和后勤服务总公司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实现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至2003年12月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后勤管理体制改革进展顺利,为进一步深化后勤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1999年9月,在充分酝酿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学校颁发了《浙江财经学院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浙江财经学院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浙江财经学院中层干部选聘实施办法》,开始实施人事制度改革。1999年9月,历时近一个月,完成了全院首轮中层干部选聘工作;到年底,基本完成了首轮全院教师和职工的聘任工作。这次以人事制度为重点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迈出了较好的步伐。
为了进一步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再次实施分配制度改革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经过2001年上学期的实施,强化岗位意识,调整分配政策,初步实现了院系两级的岗位聘任、岗位考核和岗位津贴发放等方面的两级管理,有利于以后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的逐步建立。这个改革方案力度较大,在确保教职工待遇普遍提高的同时,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初步形成了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有利于调动和激发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意识。
第四,发挥学科优势,实行院系调整。1999年1月,为了拓宽办学空间,充分发挥学科交叉优势,积极探索两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实行院系调整,学校新设财税分院、会计分院、工商分院。2001年7月,根据学科和专业发展趋势以及学校的发展规划,又一次进行了整合和调整,成立了财政和公共管理学院、会计学院、金融学院、工商学院和信息学院共五个二级学院。2002年1月,又成立了法学院、国际贸易学院、外国语学院和人文艺术学院。同年学校本科专业达到25个,学科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和工学六大类,为构建万人大学框架,从学院建制向大学建制的转变作了准备。
向万人财经大学目标进军的几件大事
第一,学校确立“进德修业、与时偕行”的校训。为了提升办学理念,促进学校发展,改革办公室召开了教授代表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其中有老领导王美涵教授、民盟主委董太亨教授、无党派人士傅允生教授等。他们建议在学校发展的新阶段应该有一个能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和时代精神的校训。傅允生教授主动承担了这一工作,几天后,他提出了“进德修业、与时偕行”作为校训的建议。广泛征求意见后,经校党委审定,2002年4月正式公布,并铭刻在学校大门的石头上。“进德修业、与时偕行”出自《周易》。《周易》中说:“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凡益之道,与时偕行”。“进德修业”就是要把道德教育作为培养财经类专业人才的基础。讲道德,讲诚信,培养有信用意识的经济管理人才必须作为我校的基本办学理念。2002年7月15日,浙江日报刊登文章《进德修业、与时偕行———浙江日报记者访浙江财经学院党委书记王先强》。文章阐述了提出校训的背景、校训的内涵和校训确立后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即: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成为我省高级经济管理人才的摇篮”为人才培养目标(第二年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报告中又调整为“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表述);以“提高办学质量、提高办学层次,努力把学校建成经济、管理学科特色明显,经、管、法、文、理、工多学科协调发展,逐步实现由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型的省属重点万人大学”为办学定位。
第二,学校为了提高办学效益,增加办学经费,根据当时高校改革的政策和形势,1997年开始酝酿筹办国有民办二级学院。1999年成立国有民办性质的东方学院。同年9月在文一路94号老院址开学,招生299人。
第三,从1997年开始,学校为发展成万人大学的目标,开始酝酿选址建新校区。1999年下半年,我在中央党校学习,11月请假回校商量选址问题。因为种种原因,2001年省里审定我校落户下沙高教园区。2002年10月底,举行了开工典礼。下沙新校区占地837亩,建筑面积28.8万平方米。2003年完成第一期工程,10月,2003级新生3000人入住下沙新校区。
第四,学校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需要与时俱进,理顺管理体制。经与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协商同意,2001年4月,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联合发文,将浙江财经学院管理体制调整为由省教育厅主管。第五,2003年上半年是申报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关键时期,恰遇“非典”来袭,北京大多数高校停课封校。在这种情况下,好几位同志仍坚持奔波在北京等地汇报工作。经过不懈努力,同年6月,我校被新增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共六个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第六,经过充分筹备,2003年12月召开了中国共产党浙江财经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党委工作报告认真总结了五年来的工作和十年跨越式发展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学校未来十年(2004—2013)新一轮发展要上两个台阶,即实现大学建制和学校更名;基本完成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型。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党委和纪委,顺利完成了党委领导班子的新老交替。
我从2003年12月院党委换届退下来已经十多年了,感到欣慰的是这十年学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学校2004———2013年奋斗目标在以后的两届党委领导下,经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努力和奋斗,“大学建制和学校更名”已经在2013年顺利实现。2012年获得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学校改革不断深化,学科建设、科研成果、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等各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和发展。回顾学校从中专升格到学院再到实现大学建制和学校更名的四十年发展历程,我深感这一切来之不易,衷心希望学校艰苦创业的传统,“进德修业、与时偕行”的校训能一代一代传下去,不断发扬光大,学校越办越好,这也是所有老同志的期望。